他到底还不是后那个经历了无数谋、战争、政局动、岁月逝的千古一帝,至少在现在他还是个心思相对热忱的青年人。现在的他有着种种情绪,而不是将来,心硬如铁。 人到中年的时候他尚且能为李夫人之死伤心,而且还因此惠及整个李氏——这虽然有扶持利用外戚的缘故在,但李氏的人其实很不堪用,他当时可选的外戚并不少。之所以还是选择了李氏,原因已经很明显了。 而人到老年,如钩弋夫人,看着多宠啊,并不比曾经的卫子夫、李夫人来的弱。可是因为担心太后权力过大,一句杀母留子也就处置了。 皇帝的心大抵如此,年轻时或许还有一两分真,到底是少年人呢,热血未凉!但坐在那个位置上,经历世事,迟早会冷漠绝情到不像个‘人’。寡人、孤家寡人,这种自称实在是恰当极了。 刘彻的话让陈娇沉默了,但她并不是被刘彻说服。按照刘彻的说法,他哪有那么不堪,说到底他是真的动了真情,而不是如陈娇所说,一点儿征服作祟。 陈娇相信刘彻是真的担心妹妹的安危,甚至愿意相信他对妹妹有他所谓的真心。但他依旧保持原本的看法:阿嫣的逃离反而让刘彻对她执念越深了,身为皇帝有什么得不到的呢?一旦求而不得,第一反应绝不是放弃,而是变本加厉、心心念念才是啊! 若真是小妹妹入,说不定几年之后也就淡了,只能依靠着少年时的一点儿情意保持地位上的尊严。 陈娇之所以现在不说破此事,是因为她发现本没有意义…或者说,刘彻自己当局者,是不会认可她的说法的。他自己已经有了想法,以他的格,别人说什么又有什么用呢? 再者说了,或许他的想法还真没错——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意的产生和构成也很复杂,本不能捉摸。陈嫣离开了长安,想的是时间久了,刘彻对她就淡了,然而这终究只能是幻想。 在他眼中,她更美、更好、更加特别了,不是因为她本身,而是因为他挂念她、他得不到她…然而谁又能否认这不是呢? 陈娇懒得点破这个了,刘彻能不能明白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她忽然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报复。她的丈夫让她痛苦,那么现在他自己也要痛苦了。 她他,但由故生恨,自古以来,由来如是。 第212章 庭燎(7) 虽然依旧不知道下落, 但到底比之前的情况强出不知道多少——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什么无法接受的坏消息。而且有了现在的线索, 之后也会顺利很多。 因此刘彻与陈娇依旧担心的同时,心中也不自觉稍微轻松了一些。不过即使是这样, 刘彻依旧没什么松快子过。他是皇帝嘛, 皇帝这种职位上限很高, 但下限也低的可怕。 做个昏君, 那倒是能够享尽人间富贵, 而不用劳烦到自己一点儿。历史上这种皇帝可不要太多!可若是做个大有作为的皇帝么,具体可以参见秦始皇、明太宗这些人, 反正光是处理常的政事,工作量就很可怕了! 而刘彻,恰好,他就是那个想要有所作为的!既然想要有所作为,那么朝堂上的事情、天下的事情, 就得处处关心, 不能因为自己的轻忽,就导致天下遭难。由此, 各种事情肯定是少不了的。 特别是现在时机特殊,正是太皇太后新驾崩,朝堂上权力接, 而他又想大展拳脚的时候。这种时候, 只会事情更多——太皇太后驾崩之后的权力接且不说, 这事虽然大, 但却是早有预料的,上上下下不过按照正常的权力接行事就是了。 可是刘彻想要大展拳脚就是另一回事了…想当初他刚刚登基,还是建元初年呢,位子且没有坐稳,就敢搞改革了。当然了,最后是被自己祖母教做人了一通。但是这有什么要紧的,现在他也算是履极数年,太皇太后亦崩,而他心中龙虎依旧,热血未凉,肯定是要继续当年的未竟之业的! 至于现在与太后争夺权力一事,刘彻其实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与太后争夺权力是很重要的事,他当然不希望走了一个太皇太后,又给自己找来一个太后上紧箍咒。不过具体去做这件事的时候,他是很轻松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了解自己的母亲,知道她不是他的对手。 刘彻不愿意与王娡分享权力,是因为之前太皇太后给他的力太大了,再往远一些说,其实就是不愿意重蹈吕后旧事…这几乎成了所有刘氏子弟的噩梦了。 不是刘彻看不起自己的母亲,而是事实就是如此。他的母亲不是太皇太后,更不是当年的吕后。说的直白一些,她没有那个本事!不过这也是一件好事,太后与皇帝,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志向大、有本事的了,太后再如此,那可不是双倍的快乐,而是攘外必先安内,彼此之间先大战一场了! 正是因为王娡并不是什么真正有本事的人,王氏外戚对付起来也称不上要命,所以事情估计不会走到不死不休的那一步。也就是说,彼此不伤筋动骨地斗上一场,刘彻还能够容忍太后那一方存活,只是他们想要的权力就只能想想了。 这是一个很好的结果,刘彻虽然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帝王,但他到底不是什么魔鬼。如果可以的话,谁愿意和自己的母亲不死不休?只要母亲能够‘安守本分’,他当然愿意给她一个帝国太后的尊贵与荣光。 刘彻打算继续他当年建元新政没有做完的事情,但是在这些事情还没有计较起来前,匈奴那边的事先放到了他的案头。 匈奴,这一直是汉帝国的心头大患!从当年高祖白登之围后,中原帝国就对这支游牧民族有了畏惧之心。如果可以的,能不打还是不要打,所以才有了这些年的和亲政策。 说句公道话,和亲政策很屈辱,但在特定的背景下确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大汉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给了大汉一个相对平静的环境。 不过这并不是说明匈奴就很好说话了,对于匈奴来说,没有南下中原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和大汉全面开战弊大于利而已! 就像历朝历代的中原帝国对外邦土地很难有兴趣一样,对于扎于草原的游牧民族来说中原的地又不是草原,不能放牧,也不能让匈奴的儿郎纵横驰骋…那要他又有何用呢? 这还不是后来,后来游牧民族大多也会主动学习中原文明,也有了‘一统天下’的概念,所以才有了对入主中原的想法。现在的草原民族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况且占领中原是需要人口的,治理中原所需要的素质更是能让现在的游牧民族绝望——现在的游牧民族甚至没有稍微正式一些的官僚组织,能数数比较顺溜的就算是人才了…匈奴能在这块土地上肆,本身却没有一点儿统治这片土地的可能。 陈嫣当初了解到这种情况的时候百思不得其解,这差了一个层次的文明到底是怎么得汉帝国不过气来的?后来想想,这其实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军事实力和总体实力本身就是两回事,况且文明的冲突当中,优势总是向更低的文明倾斜,这也算是定律了。 不只是东方如此,古代西方也是这样的。 文明输给野蛮,也不是一次两次。 总之,匈奴始终只在边区扰,而没有真正肆中原,不是他们乖巧,而是这么做好处不大——打了就抢,可是能抢的东西有限,能带走的并不会比抢了边区更多。中原的土地对于他们来说意义不大,而且就算占下了,也不可能统治。而且对于现在游牧大草原的匈奴来说,其实他们也不缺土地。 时代不同,不能以后世揣度古代,这个时候大多数地区都是地广人稀的。有的时候土地还真不一定是稀缺资源。 不过对手始终是对手的,匈奴的整体素质虽然很低,但是领袖级别的人肯定还是有点儿政治眼光的。所以他们很清楚,大汉不能太过强盛,一旦大汉能够制匈奴,匈奴的子就不会有这么好过了! 是,此时的匈奴对大汉的土地没什么觊觎之心,同时大汉对匈奴的土地也很难谈得上特别在意。但是,站在大汉的角度来说,北边有匈奴这么个强盛民族,晚上能睡得香? 呵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匈奴这种民族,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运转的战争机器!强大的机动让他们无法安定下来。不比中原种植农作物,收成比较有保障,就算偶有天灾人祸,也有丰年的储备。 匈奴不同,他们的财产是牛羊马这些牲畜,一旦有什么天灾人祸,必然是全军覆没,甚至不太存在一处遭灾,另一处不遭灾,彼此之间调度一番这种事情。至于丰年储备…谷物可以储备,牛羊和制品怎么储备?这又不是后世,有冷冻库。 事实上冷冻库也不是游牧民族的救命药,关键本就不在这儿!只能说生产方式本质上的不同已经决定了一切。 匈奴的特点让他们一旦活不下去了,周围生活的民族就得遭殃被抢。 对于大汉来说,当初实力不够的时候只能忍,小不忍则大谋,也就不说了。可是实力足够了后难道就看着北边匈奴一直耍威风?当然是趁着自身强大的时候下手啦!也是为后来者扫平一心腹大患! 匈奴是对大汉的土地不兴趣,但即使是友好和平的一个邻邦,只要强大到了能威胁自身统治,对于当权者来说也是要搞一搞的啊!相对的,对匈奴来说,大汉也是如此。 他们把大汉视作囊中之物,一旦子难过了就要南下收割一把(其实匈奴不止往东往南收割大汉,他们也会往西收割西域各国,甚至收割地更厉害)。若是大汉强盛起来,先不说大汉会不会反手就是一招背刺,光是失去大汉这么个‘储备粮’,那也是很难忍受的啊! 那很有可能就意味着一旦发生大灾,匈奴就有三分之一,甚至一半的人口不能如过往一般享受‘大汉供养’! 为了达成让大汉虚弱的目的,匈奴除了在需要的时候时不时在大汉烧杀抢掠一番,也会刻意收集大汉的信息,时机合适的时候去搞事情! 太皇太后驾崩这种事匈奴当然也能得到消息,同时也有懂大汉政治动向与规则的人明白,太皇太后对大汉政坛而言非常重要。在这么个微妙的时间节点中,大汉一定会陷入到内部紊中。 这种紊肯定比不上匈奴决定单于时的场面…这和政治是不是成有关,大汉已经有一个相对成的政治体制了,真正发生什么,大家也大都在规则内玩儿,跳不出那个框框。这样一来,造成的混往往有限。 匈奴就不同了,政治还是非常原始、非常糙的,军政合一,但对外并没有完全受自己支配的将军,下属往往也是某一支的首领,拥有着自己那一支的军政权力。对内也没有完整的官员班子,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不可能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不可能维持整个匈奴王庭的运转。 这样的匈奴,还连个一锤定音的继承制度都没有,基本上就是谁的拳头大听谁的——这样听起来很好啊,总归有一个领头的,似乎和中原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啊! 实际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关于这一点,陈嫣过去没有研究过,是来到这个时代之后才开始关心的,不过因为她有着超过这个时代的政治眼光,所以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说的明白一些,实力强大是怎么分辨出来的?难道要打一场?是的,匈奴各部之间也常常是面和心不和,互相手的时候也不是没有。但也不可能每次决定单于继承人的时候就搞一次大混战吧?真要是那样,匈奴自己先被自己灭了。 所以就只能从纸面实力对比了。 但这有一个致命问题,对于手握十万兵马的首领来说,当然可以吊打手握一万兵马的小首领。可是对上的首领是一个手握八万兵马的呢?十万对八万,能够稳赢吗?必然不能够啊! 或许十万的那个觉得自己是明晃晃地更强,可八万的那个能够服气?他会想,自己虽然少了两万兵马,但自己手下的儿郎更加干,占据着更好的草场,自己也更具有统帅才能。真的打一场,自己这八万绝不会输给对方的十万! 成的政治,不是说有一个规则,大家在规则内竞争,而是竞争中输了的一方能够认输,而不是我不了,所以要跳出来搞事情,要求再赛一场。 就以后世一些内部刚刚经历战的国家举例,他们往往学习西方的民选政治。从规则上而言,做的不能更好了!可是呢,实际执行以及事后往往是一塌糊涂!竞选中的输家,如果是一个只在政界混的人物也就算了,如果是一个军方人物之类,呵呵,这要是不认输,接着又是一场战争了。 相比起匈奴决定大单于的场面,大汉这边权力接虽然也凶险,但其实还好。 不过权力接始终是权力接,一定的动是避免不了的。这个时候的大汉比其他时候都要和虚弱…匈奴怎么可能不在这个时候趁火打劫呢! “混账!欺人太甚!”刘彻在椒房殿先摔了手中竹简。 如今他常常在椒房殿办公——这可引得对面的陈娇用古怪的眼神看了他一眼,有什么事值得这样大发脾气呢? 陈娇自己是不在意刘彻这通怒火的,反正他不可能向自己撒火。但椒房殿内殿的人就没有这么坦然了,不管是刘彻自己的人,还是陈娇的人,此时都伏跪了下来,口称:“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啊!” 逐渐正好摔在了陈娇身前不远处,只不过她不愿沾染上他的政事,便没有说什么。 只不过她不说不代表她心里没数,能让刘彻如此大反应的政务,想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朝堂上的事情她不管,但有些消息闹的大了,她自然也是知道的。 匈奴,当然是匈奴! 正好刘彻冷笑了一声:“朕还未着手整治匈奴,未想匈奴这些豺虎豹先按捺不住了!” 刘彻从小就生活在大汉国力渐昌盛的时候,对于匈奴没有什么影,有的只是对自己的国家的骄傲。他坚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大汉更强!匈奴常在北方扰,更给大汉带来了诸多屈辱…这些都是必须要还回去的! 搞死匈奴,这是刘彻从小就开始想的事情,只等自己能够主导朝政了,就要开始这个计划。 而现在,刘彻他还致力于稳定朝堂,毕竟攘外必先安内嘛!然而没想到,匈奴自己先跳起来了! 在边郡抢掠了一通,并且直接来信,要求娶大汉公主…呵呵。 匈奴之所以要娶大汉公主,这可不是为了上赶着给大汉做女婿。换成后世比较悉的说法,这就是在要战争赔款!是战争勒索!后世清末与列强战,输了后要签订合约,还要给出巨额赔款。 大汉嫁公主可不仅仅是一个公主那么简单,公主的陪嫁才是真正的奥秘所在!金银锦绣无数,还有农作物的种子、牲畜、大量的人、通各种手艺的工匠… 这对于大汉来说都是很大一笔财富了,对于匈奴来说更是值得垂涎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些,真以为过去嫁的那些公主那么有用,能够安抚住匈奴? 这次匈奴的袭击又成功了,刘彻本来就为边郡如此表现而生气,深深觉得手下没有将才,不然这个时候容得匈奴如此放肆!? 紧要关头,偏偏匈奴还传国书过来,国书中自然充了洋洋得意之,对大汉多有轻慢…最后说明了目的,和亲公主,求娶一个和亲公主,顺便不算隐晦地提及了嫁妆要求。 难怪刘彻如此生气了,这可是直接打脸了! 第213章 庭燎(8) “陛下何必如此生气, 此事该如何便是如何罢,难道如此生气就能改变什么?”陈娇对此有些不咸不淡的。 陈娇对此反应平常也有理由, 只能说她的态度代表了时下大汉对匈奴扰边郡、求娶公主的态度——她当然也很不喜,亦不觉得这是什么好事。只不过分析利弊的话, 就算不喜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不这样能怎样呢?难道要为了此事与匈奴开战不成?这些年来, 大汉执行的都是被动防守策略, 对于主动出击和匈奴打一场, 实在没有经验, 也没有什么信心能做到这件事。 甚至,很多人已经忘了, 还有主动出击这一选项。只能说惯思维就是这么强大,一旦适应了某种思维,那就是真的改不过来了! 一句‘妇人之见’已经被刘彻含在口中了,只是最后到底没有吐出来。刘彻已经看过朝堂上那些国之肱骨的表现了,再看陈娇的态度, 也不觉得她有什么好说的, 只能说世上人大多是如此想的。 也正是因为世上人大多如此想,这才显出那些不这么想的人十分珍贵。 刘彻忽然想起陈嫣论匈奴的那些话…她就从来没有犹豫过, 一直坚定地认为匈奴该打!在这一点上,即使刘彻后来又遇到了和他有着共同想法的人,她也是特别了。毕竟, 她实在是太坚定了, 在这件事上她连一丝一毫的犹豫都没有, 仿佛这就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这是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说实在的, 刘彻遇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就算也赞同他对匈奴作战的大体方针,也多多少少有犹豫的时候。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态度就在两可之间,只是因为他这个皇帝的选择,所以才跟着走上了这条道而已。 另一部分倒是遵从自己的本心才如此,但也不可能做到一点儿犹豫都没有。 刘彻收拾了一番内心的情绪,即使心中再怒再气也只能继续处理此事——并不是把竹简、国书丢出去,这件事就不用处理了。 说实话,刘彻并不想嫁什么和亲公主,就想和匈奴干一架。不过这事他说了不算,如今大汉内部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料理清楚,实在无法在增匈奴一事,使得朝野沸腾、人心不稳了! 既然不能和匈奴翻脸,然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开战。那么剩下的路就不多了,要么驳了匈奴的求亲,要么答应。 说实话,其实匈奴的求亲要求也不是每次都会被批准…想想也不可能啊!娶和亲公主可是很赚的,所得比一次南下劫掠还要多得多,但却不需要动用兵马,往往就是和大汉打声招呼的事儿。 这么好的事情难道匈奴不?就算匈奴明白不能杀取卵的道理,所以刻意悠着来,没有很频繁地求娶和亲公主。那频率也应该维持在一个极限值上,即大汉能够承受,但是在频率高一点点,就要反抗了!这样的。 但实际上却不是,和亲公主多的,但从史载的频率来看却不能说真到了那个份上。真要是那样的话,恐怕也不必刘彻说什么了,主张和匈奴开战的人绝对会比现在多得多。 现在大家不紧不慢的样子,显然是因为匈奴并没有影响到身为统治阶层的他们的利益啊! 只能说,大汉虽然忌惮匈奴,却也不是任你扁圆的软柿子,有什么要求就立刻足。匈奴要和亲公主,大汉这边也是看着给的。只有局面确实糜烂的不成样子了,又或者大汉内部也有矛盾,正是腾不出手来处理匈奴的时候,不然和亲公主也是看着来的。 不然就真成了‘量中华之物力,结匈奴之心’了! XTJiDIA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