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琰正在写字的手一顿,“杨静年纪太小了,父皇不放心,钱永芳养伤呢,好了就来我身边伺候。” “养什么伤?” “那顿板子总得有人挨。” 许京华震惊:“什、什么?钱公公替你挨打了?” 杨静看自家殿下脸不好看,忙小声解释:“皇上遣钱公公伺候殿下出行,钱公公却没劝谏殿下,皇上生气,本就是要打的。” 刘琰抬眸看见许京华像是吓着了,顺势劝道:“侍从有侍从的职责,没服侍好主人,出了岔子,难免受罚。你以后也别想着自己一人,想怎样就怎样了,你跑一次,赵嬷嬷晚节不保也便罢了,翠娥……” “你等等!赵嬷嬷和翠娥怎么了?也挨打了吗?”许京华急了,“我在这儿没看见她们,还以为她们在外面府里……” “你先别急,没有挨打,但是赵嬷嬷愧对娘娘,告老回家了。翠娥,娘娘知道不是她的过错,没罚她,让她留在许府等你回来。” “我要是不回来呢?” “你这不是回来了么?我同你说这些,不是吓唬你,只是想告诉你,贴身服侍我们的人,生死荣辱都系在我们身上。别总想着你是一个人。” 许京华发了会儿呆,回过神以后,发现好像有什么不对,“我是真不知道。但你当初那么做,不是明知钱公公会挨打还……” “你以为他自己不知道么?”刘琰在自己书房里,没有什么顾忌,直接说道,“他这是向我投诚,不然我怎么会放心让他服侍?” 原来是这么回事!不过说到这儿,许京华憋在心里的问题,就忍不住要问了,“那你为啥骗我?” “我骗你什么了?” “还装。你跟我说,你给叔父和京里都送信,说你送我北上了,结果回来以后,个个长辈问罪,说的都是你只写信说找到我、即刻带我回来。” “我要是写信说实话,你猜五叔会不会去抓我们?” “我问的是,你跟我怎么不说实话?” 刘琰放下笔,他有很多借口,比如说了实话、许京华可能还会偷跑之类的,但他忽然觉得很累,不想再找借口去掩饰谎言。 “因为没有必要,还会节外生枝。” 许京华有点生气了,刘琰却接着说:“那时你不信我,我也不信你,我要是什么都和你说实话,你觉得傻不傻?” “少来!往回走好几天,你也没提过。” “那时我要提了,你不就是共犯了么?” 许京华瞪大眼:“你以为现在不是吗?” 刘琰笑起来,突然觉得共犯居然是个很不错的词儿,“那不一样,现在是你自己非要掺合进来的。” “呸!以后别想我帮你!” “我都和你说真话也不行么?” “成!不许反悔!”许京华嘿嘿笑,“你是不是忘了我们有个三年之约?” 刘琰:“……” 原来她在这儿等着呢! 作者有话要说: 晚安 -------------- 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的小天使哦~ 谢灌溉[营养]的小天使: 晴好 9瓶; 非常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44章 父子君臣 皇上来庆寿给太后问安的时候,许京华还一张能给皇上看的大字都没有——写坏的倒是不止十张,但她还不想丢人丢到皇上面前,只得跟皇上商量,能不能明天再今天的份。 “行啊,你今天才学写字,写不好不稀奇。我刚学写字的时候,用先帝的话说,踩一脚都比我写得好。” 许京华没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 太后也笑了笑,打发许京华和刘琰出去,“皇上答应了,快回去接着学吧,一会儿屋子里要是暗了,就出去走走,也不考状元,慢慢儿学就行。” 两人告退出去,回刘琰那儿,他若有所思,问许京华:“娘娘是不是有什么事要跟父皇说?” 许京华也正惦记那边儿,回神就有点慢,“啊?”等反应过来他问什么,又怕他起疑,急忙说,“我怎么知道?” 她这简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刘琰走到自己那边坐下,哼道:“要我都说真话,你说了吗?” “……”许京华在他对面坐下,“好吧,我是知道娘娘有事要跟皇上说。” 她故意只说半句,刘琰果然并不认为太后会告诉她说什么事,只问:“你先前说娘娘在想事儿,就是这个?” “可能吧。”许京华为了转移话题,主动提起笔,问刘琰,“你刚学写字的时候,先帝骂过你吗?” “没有。”刘琰摇头答完,忽然笑起来,“但骂过五叔。” 许京华很兴趣:“怎么骂的?” “说要不是亲眼看见是五叔写的,都以为是虫子蘸了墨,在纸上爬的。” 许京华哈哈大笑:“先帝骂人这么有趣吗?” 刘琰笑道:“你听着觉得有趣,五叔可不那么想。先帝有时候脾气急的,对孙辈还好,儿子一辈的,从父皇到五叔,没有没挨过骂的。” “这不和我爹差不多么?不过我爹骂人可没这么逗趣。”跟老爹一比,这都不算骂人,怪不得女说先帝疼叔父呢。 “先帝毕竟是天子,骂人也得留三分,不然被骂的,容易想多。” “那做天子也不容易的,连发脾气都得收着。” “不只发脾气要收,连喜好也最好不要出来,所谓喜怒不形于是也。” 许京华惊奇:“为啥?” “因为天子表出明确的喜好,就会有人想投其所好,这天下想讨好天子的人太多了,为了加官进爵,他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哦,怪不得他们说昏君都骄奢逸呢。” 刘琰笑了笑:“是啊,天子一放纵自己,就离昏庸不远了。” “那要做个明君还不容易的。” 皇上可是天底下最大的官,真任了,谁敢管?没人敢管的时候,不放纵自己,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反正许京华是做不到。 刘琰点点头:“是啊。你也别光拎着笔了,墨都快干了,耐心点,一笔一划地写,总能写好的。学习这件事,是最不辜负人的,只要下了功夫,必有回报。” 这人讲道理还讲上瘾了,许京华心里嘀咕一句,蘸了墨,继续鬼画符。 西偏殿里,太后也正和皇上说到先帝,“我不替你去说。早前先帝在的时候,你们父子俩就总让我给传话,总不成到你和琰儿,还要我从中传话,两父子有什么不能谈的?” 皇上叹口气:“我是想着,他是您一手带大的,您说话,他更能听得进去。” “别的事也还罢了,事关文君,没有我和他谈的道理。再说,你非要同琰儿走你与先帝的老路么?也没人说父子就必得一板一眼、拘拘束束吧?” 皇上沉默一瞬,苦笑道:“您不说,我还没发觉,原来我竟是学着先帝来做父亲的,难怪……” 太后道:“不,你比先帝好得多了。早年他心里装着太多事,身边人大多不放在心上,我倒觉得,你是因为琰儿养在我们身边,不用你心,就撒手不管了。” “也有这个缘故,我瞧先帝教琰儿,比教我耐心得多,还说过要先立琰儿做皇太孙,再给他定亲……”他当时是太子,父皇对他儿子寄予厚望、亲自教导,他当然要多退后几步了。 “可先帝已经去了一年了。琰儿已经十六岁,立不立太子,我管不了,皇上自己心中有数,但婚事不能再拖。另外,他现在再住在我这儿也不合适,庆寿难免有内外命妇往来,到时谁回避谁呢?” “是,这事是我疏忽了。您容我回去想想,怎么同他谈,而且,琰儿要真迁出去住,中一时还没有合适的住所。” “东不是空着么?” 皇上:“……您不说您不管么?” 太后哼一声:“我是说我管不了,但该说的,我还是要说。” 皇上:“……” “琰儿是我带大的,要说我不偏心他,也没人信。何况这孩子原就出类拔萃。以前李弋在朝,你有所顾忌,我也不放心,如今李弋自己死了,李家子孙都回山东守孝,剩下那些,都摸不到琰儿的边儿,我不知你还犹豫什么。” “我也不是犹豫,他这不是刚回来么。而且这次他做的这事,确实欠教训,要是只带个宋怀信回来,这事就这么过去了,还立即立太子,我怕他得意忘形。” “那你就好好和他谈,把道理教给他。再说他这次事出有因,你好好问问,李家到底和他说什么了,再把文君是个什么样的人告诉他,他不是糊涂孩子,话说清楚就好了。” 皇上却没那么乐观,越不糊涂的孩子,心思越复杂,但太后铁了心把这事给他,这又确实是他的责任,只得答应下来,“听您的,那我先回去了,文君的遗书,也该找出来,给琰儿看看。” 从太后这里出去,皇上没叫惊动东偏殿的刘琰和许京华,也没坐辇,自己一路走回乾元殿,然后一个人用了晚膳,没有再出去,也没有召幸嫔妃。 第二有朝会,议完政事,皇上留下李弋死后,补缺上来的宰相程介,问他:“立储一事,卿有何见解?” 程介进士出身,对这种问题理应只有一个答案,但他从今上在东时,就是东臣属,知道皇上这么问,定然另有缘故。 “陛下可是有什么顾虑?” 皇上手指轻轻敲击宝座扶手,“高皇帝立国时,取前朝教训,虽立储,却不令储君与闻政事,只以学之士为师,教导太子读书,以免祸起萧墙。” 但这样一来,太子不闻政事,也就没法锻炼成长,等到继位后现学,闹笑话还是小事,如僖宗皇帝那般异想天开、朝令夕改的,真不只他一个,只是到他那里,国家已然经不起折腾,才酿成大而已。 “先帝一直觉得,他继位后被士族辖制,耗了许多功夫才挣扎出来,便是因为做太子时什么有用的都没学到,因此在我年纪稍长以后,便将我带在身边,让我多听多看。后来李式作,他又担心自己有个什么万一,无人辅佐于我,亲自选了东僚属,卿就是那时到朕身边的吧?” “是。” 说到这里,程介就明白皇上顾虑的是什么了。太子参预政事,东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僚属,围绕东很快就会形成一股势力,与皇权隐隐抗衡,天子与储君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微妙起来。 先帝在时,皇上与先帝就有不少矛盾,若非太后从中斡旋化解,说不准真要酿成祸患。 程介略一停顿,接着说:“陛下深思远虑,此事干系重大,须得从长计议,不若召集中枢……” 他没说完,皇上就摆手:“这事怎么好大张旗鼓地商议,哼,有些人巴不得我们父子失和呢!” 程介当然不愿皇上太子父子失和,但更不想被未来的储君记恨,只能取个折中之法。 “若以臣愚见,储君不闻政事,弊端不可谓不小,但储君过多参预政事,未免令臣民疑惑,天无二、民无二主,不若只让储君与闻政事,就像陛下少年时那样,多听听多看看。”别伸手管。 “我也想过,但治国理政只看看听听,不过是走马观花,总得有个人将其中道理一一说给太子听。” 皇上这意思,难道是选中了他?程介心中一紧,他刚登上相位,还没大展拳脚,可不愿担上这种干系,情急之时,程介脑中灵光一现,微笑禀道:“陛下不是已经请回来一位合适人选么?” “你说宋怀信?他倒是合适,但他还不想入朝为官。” “不为官不是正好么?”XtJIdiA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