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老朱没法了,直接下诏官营冶铁场都停止冶铁,民间如果有需求,就自己炼去,但国家要征收15%的冶铁税。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民间没什么用铁需求,基本都是打农具、菜刀、铁锅之类的,这些东西 本不需要用好铁,只需要用白口铁糊 一下就行了。 现在大明官营冶铁场的主要的钢铁需求,其实都是军方提供的,包括刀 、甲冑、箭头、火铳这些。 工部的冶铁场里。 巨大的炼铁炉已经被点燃了,温度很高,几十号汉子打着赤膊围着炉子转悠,忙碌得热火朝天的。 “快了!” “再坚持一下就可以了,你们看!已经快成功了!” 伴随着各种 呼声,炉子的里面开始出现黑红 的杂质。 这就是炼出来的废渣。 姜星火等人是悄悄的进来的,并没有打断这些工匠。 他观察了片刻,大约就看出门道了,这应该是坩埚炼钢法的变种,但问题是钢的熔炼温度是1500度以上,生铁1200度以上,小坩埚耐火,可产量不行,起码要达到1600度,钢才能融化成钢水,这种大炉子是做不到的。 “这是方炉,炼的是铁水。” 旁边工部的随行官员解释道。 果然,是铁水,而不是钢水,说明温度达不到1600度。 这种开放式的炼铁炉,虽然有人力与畜力鼓风,但是光用眼睛看就知道热效率不高,没有办法有效聚热与留热。 之所以需要转炉炼钢法,是因为 态钢(钢水)的关键是炉温要高,事实上,在古代的东西方,是都没有 态炼钢的,要制造钢材,只能通过 铁渗碳的笨办法获得,一直要到19世纪中叶,随着平炉发明才有 态炼钢,才能开始快速高效地大规模制造钢材。 因此,这些人是在冶炼 铁。 别看 铁是“铁”而不是“钢”就小瞧这种技术,实际上, 铁的熔点不仅远超生铁,甚至比钢还要高,所以古代无论东西方就像是无法获得 态钢一样,同样无法通过 态冶炼直接获得 铁。 现在这些工匠要获得 铁,除了通过铁矿石初步还原成的海绵铁反复锻打制得,有点类似于 本制造钢刀的这种生产效率极低的办法,就是通过这种方炉冶炼得到生铁,再通过热处理 碳,成为可锻铸铁,对可锻铸铁锻打进一步去渣 碳,获得 铁。 有了 铁,才有钢材。 因为 铁蜕变成钢材,就只需要渗碳了。 只是,当这些杂质烧干净之后,一股浓重刺鼻的焦臭味道就飘了出来。 “废了?失败了?”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啊?” 围观者一片哀嚎,不少人捶 顿足,懊恼不已。 新的尝试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一批生铁的成本价值不菲,如今却变成了废渣,这损失,让他们难以接受。 “哈哈哈哈!这是废铜烂铁啊!废铜烂铁!安南人都是傻子吗?” 旁边突然传来一阵不屑嘲讽声,姜星火跟着伸头望去,发现在里面有一个穿着破旧棉袄、头戴毡帽,身上脏兮兮,脸 蜡黄的老师傅站在远处,神态轻蔑地看着他们。 而在冶铁的方炉边上的工部的绿袍小官,也面 不虞地扭过头来,非是旁人,正是被扔到这里工作的前安南国左相国、卫王胡元澄。 不得不说,小胡这人虽然岁数不小了,但真是干一行 一行。 让他来管冶铁场,他还不坐在值房里喝茶,而是亲自研究起了改进冶铁技术。 第478章 钥匙 胡元澄在安南国的时候,就对冶金和火器都非常 兴趣,是主抓这两个方面的,而冶铁场的这一次冶铁技术改进的尝试,其实就是他所一手推动。 当然了,阻力也很大,有很多老师傅和下面的官吏,都对此不理解。 但对于冶铁场仅有的几个官吏来说,又不需要他们去干活,所以也就是看个热闹,可冶铁场的工匠们,却是要实实在在地干活受累的,再加之传统的办法用了这么多年了,如今突然来了个安南国的降人就要指导他们 新东西,这不是瞎折腾是什么? 在一些老师傅看来,安南人就是蛮夷,懂个 !既然要用钢,那就得先把生铁给搞定,不要总想着走捷径,那是绝对不行的。 世界上要是有那么多的捷径可以走,哪还需要他们这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手艺? 不过,官是官,吏是吏,民是民,在这个时代敢以民抗官的人,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这个身穿棉袄面 蜡黄的老师傅,你让他反抗胡元澄是不敢的,但嘴巴碎点,胡元澄能把人怎么样? 胡元澄当然有把人开没出冶铁场,亦或是鞭打一顿的权力,可要是这么做了,怕是给了下马威,丢了人心。 本来你的尝试就失败了,大家伙陪着你干是支持伱,但这是看在你官身份上,如果论起私下的 情,这老师傅这么多年亦是有不少威望和人情在的,说一句怪话就把人打伤乃至打死,以后谁还敢跟你干?就算不敢明面反对,怕是也都 奉 违,出工不出力了。 胡元澄心里清楚,这时候也在两难之际,若是在安南国内,那他自然干脆打杀了,否则有损于威望,可这是在大明,他也是初来乍到若是事情闹大了,传到了大明的高层耳朵里,怕是不仅对他不利,他丢了官职还是小事,影响到胡氏一族在大明的存亡,才是大事。 恰在此时,有人发现了在冶铁场的炉房外瞧着的姜星火等人,方才解了胡元澄的两难。 “见过国师!” 不仅是胡元澄,甚至连那些工匠们,以及那个穿棉袄,脸 蜡黄的老师傅,一听到这个消息,都连忙走过来朝着姜星火作揖问好,神态恭敬无比,甚至隐约间有一丝畏惧。 在百姓面前,姜星火平 里极少 面,而且他的身份又特殊,所以即使在大明各地的百姓都听说过大名鼎鼎的国师,但见到的人却不多。 可对于这些治炼的工匠们,姜星火的威望却远超其他人。 别的不说,他们这些工匠的晋升等级就是在姜星火的提议下,才一力实施的,虽然现在只是草创,很多东西不完善,但工部毕竟有了这么个东西,也算是给工匠们一些奔头。 胡元澄在大明也算是待了一阵子了,知道对方不喜奢侈享受,平 里住的院落,甚至比普通人家的还要朴素,更不喜 别人打扰他的清净。 所以,没有合适的理由,胡元澄也没有前往国师的府邸拜访,两人算是颇为陌生。 今天国师居然出现在了自己所负责的工部冶铁场,这令胡元澄心头暗喜,这证明国师已经对冶铁场的改建计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要把握住机会,说不准就能获取国师的赏识和帮助,这对于他们胡氏在大明站稳脚跟可是天赐良机啊! “胡大使,先介绍一番吧。” 胡元澄虽然被授予了工部的官职,但仅仅是大使。而“大使”这个词,在明代跟后世的意思完全不一样,指的是子单位的主管官员,通常有正九品和不入 两种,胡元澄是前者。 六部里面,各部都有大使这个职位,但数量并不相同,完全取决于各部下面有多少子单位,以工部为例,因为涉及到的工程和采购的方方面面,所以下面的子单位也很多,有文思院、皮作局、鞍辔局、宝源局、颜料局、军器局、织染所、杂造局、竹木局、柴炭司、铸炮所等等以“院、局、所”命名的子单位,主官一般都是大使,副官则是副使。 胡元澄现在的职务,正是铸炮所的大使,这处冶铁场,就是铸炮所下属的。 看着对方镇定的神 ,姜星火觉得,这应该是心里有底的意思。 事实上来下面视察,如果不是完全形式主义的话,那么只要看看实际情况,问问问题,其实很容易就能了解到一些东西。 而主管者对自己主管业务的内容到底了不了解,能不能面面俱到,也很简单就能看出来其人的态度和能力。 姜星火前世看三国的电视剧,都说凤雏狂,可人家在刘备面前也能短时间内把积 半年的活都干完不是?说明还是 有成竹。 果然,胡元澄用基本听不出来口音的汉话,开始给姜星火逐个介绍铸炮所这座冶铁场的器具。 “这个最高的冶炼炉名称是大鉴炉,高一丈二,前二尺五寸,后二尺七寸,左右各一尺六寸,是以耐高温的牛头石为内壁,用简千石作为炉门,一般使用黑沙(一种铁砂)做原料。” “稍矮一点的是熔铁炉,高六尺和高八尺的都有,三层结构,内层用 眼砂(一种耐火的砂石),中层用火砖,外层用红砖,这个路子主要是用来熔炼铁水产出生铁的。” “这个小的是专门用来炒钢的,叫白作炉。” “最小的这个呢?”姜星火看着眼前跟腌菜缸差不多的火炉问道。 “这个叫甑炉,底厚如蒸饭用的大木甑,又叫冲天炉,易搬动,两三个人就能抬起来把铁水倾倒出来,跟熔铁炉一样,也是用来炼生铁,但这种小炉子主要是做白口铁。” 白口铁,说白了就是在不重要的边角料部位上糊 糊 的,比如大炮的炮管,要么是青铜的,要么是钢材,但其他的部位,那就用低成本的白口铁来了。 姜星火大概了解了冶铁场的主要生产器具,又看着刚才失败的这个熔铁炉,问道。 “这个熔铁炉,是最常用的炉子吗?怎么运转的?” 胡元澄点点头,回答道:“熔铁炉是最常用的,这个炉顶与送料场相平,料场架天桥从炉顶下料。” 说着,指了指头顶,果然二层有个送料的天桥。 “走,去看看。” 姜星火没见过这个时代的冶金工业都是怎么运作的,这时候倒是充 了好奇,见国师想看,这些人也不敢怠慢,带着姜星火去观察送料场。 但送料场并不在这里,而是在隔壁。 准确的说,是隔壁的一层,而由于设置了运送物料的斜坡的缘故,这里的一层,就是相当于旁边冶铁场的二层。 从送料场的天桥往下看去,熔铁炉八尺的大炉子里,铁水缸就约有一两尺深。 结合刚才观察到的实际情况,姜星火大约明白了这玩意的运作原理,他刚才看到的,就是在炉底处的出铁水、炉渣口,是敞开式的装置,铁水、炉渣一齐出,炉渣随风吹飘而散。 “所以方才是在 什么?” “试试换风箱,能不能提高炉温。”胡元澄回答的很直接。 姜星火若有所思,又问道:“带我去看看风箱。” 熔铁炉的风箱,是在铁炉两侧的隔间里,一般是左右侧都有,通过进风来帮助煤炭的燃烧,进而烧化铁砂,风箱这东西要么是水力要么是人力,没有其他的发动方式,这里的是人力。 姜星火看了风箱,小隔间里的风箱桶用大树全木挖成的,目测甚至可以钻进去一个人,在箱桶里面都打上了蜡,然后扯风盘大概是两三寸厚的样子,周围全都用 包裹 绕,有点像用 掸子。 姜星火自己用手捋了一下,果然滑不留手。 “熔铁炉每次正常下料多少?正常出铁量是多少?几个人干,分别都做什么?” 如果说之前的问题,还是稍稍上心一下就能搞明白的,那么姜星火现在一连串的问题,就是非得用心无比才能 口而出的了,这也是对胡元澄的真正考验。 胡元澄略一思忖,旋即答道:“正常下料是每一百斤铁砂,配二百斤煤炭,铁砂最 不超过两寸,每一百斤铁砂能出四十斤铁,通常一炉会下三百斤铁砂和六百斤煤炭。要两个送料人用铁铲从天桥送料,炉前两个人用铁钳子收,两个风箱四个人,每个风箱需要两个人轮 拉,还有一个杂工,一共是九人一组做工。” 见胡元澄对答如 ,姜星火的心头亦是微微赞许。 之前姜星火就听安南前线的将领,说这富良江防线布置的好,如今胡元澄能统御十几万人的本事,让他来管着铸炮所,倒是大材小用了。 至于所谓的尖端技术保密. 好吧,大明铸炮也没啥尖端技术,再者说,胡氏父子这辈子是肯定跑不出大明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还是不消说的。 “那现在生产方法呢?” “以炒钢法和灌钢法为主。” 姜星火点了点头,这两种经典的冶炼方法,他还是知道的。 炒钢法是华夏古代把生铁变成 铁的主要方法,大约发明于西汉后期,原理就是把生铁加热成半 态,并不断搅拌,就像是炒 的动作一样,使生铁中的碳分和杂质不断氧化,从而得到 铁。 东汉时期 行的神书《太平经》,也就是张角用的那个,里面就记录了“有急乃后使工师击治石,求其中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 (代指宝剑)耶”,叙述的是由矿石冶炼得到生铁,再由生铁水经过炒炼,锻打成器的工艺过程。 炒钢法这项技术 作简便,原料易得,可以连续大规模生产,生产效率比较高,对华夏长期领先世界有很重要的意义,事实上,类似的技术在西方直至18世纪中叶才由英国人发明了出来,而此时15世纪的大明,炒钢法就已经趋于登峰造极了,所以在工业革命的这扇大门前,华夏其实有太多比西方更接近这扇门的优势。 至于所谓的灌钢法,现在还没有进化到终极形态,也就是苏钢的出现,但基本工艺早已成 ,主要原理如果要用现代人易于理解的话说,其实就四个字。 ——“ 蛋灌饼”。 理解了 蛋灌饼的 作手法,就基本理解了灌钢法是怎么 的,工艺过程基就是将熔化的生铁与 铁合炼, 铁就是“饼”,生铁就是“蛋”,正如 蛋 体会均匀的渗透到整个饼里一样,生铁中的碳分也会向 铁中扩散,并趋于均匀分布,且可去除部分杂质,而成较好的 铁乃至钢材。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XtJidiA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