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朱高煦陷入了一剎那的呆滞。 俺就随口一问,大师你也不用准备的如此周全吧? 这让我还怎么问下去? 而看着道衍准备详实到令人发指的材料,除了朱棣、夏原吉事先知情,其他人都不 为之咂舌。 看来道衍为了推行化肥仙人这套更化变法,真是费了相当心力了。 随后,道衍又拿出了计算好的各项对应的浮动指标乘数,给内阁值房里的诸位一一做了解释。 这下,朱高炽和朱高煦都心服口服了。 “还有问题吗?”朱棣问道。 两人摇了摇头。 “两个傻小子,让驴拉磨就得前面栓 萝卜.这才叫驭人术,好好看,好好学。” 朱棣看着自家的两个儿子,一想到他们就要为自己推行更化变法,而矢志不渝地努力奋斗,就有点小兴奋呢。 本来就是嘛,哪有坐享其成的道理? 想当储君,先拼命给老子干活再说。 朱棣揶揄地笑道:“老三,开始金瓯掣签吧。” 第250章 震动 金瓯,就是金做的盆盂,通常用来比喻疆土之完固。 掣签,就是 签。 这里便是要说,用枚卜( 签抓阄)来抉择,真不是在开玩笑,而是华夏古代一项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庙堂习俗。 枚卜起源很早,《尚书·大禹谟》记载舜要把君位传给禹,大禹回答“枚卜功臣,惟吉之从”,也就是说,还是逐一枚卜功臣,让运气好的人接受帝位吧。 《宋书·王华传》记载,孔宁子曾对宋武帝刘裕说“隆化之道,莫先于官得其才;枚卜之方,莫若人慎其举”,所谓“枚卜之方”,就是指通过 签的方式公平选拔具有同等条件的官员。 而枚卜既可以用来选君王、选官员,也可以选宰相,《旧五代史·卢文纪传》记载,李从珂就把当时有清望的高官姓名写在纸条上,然后投入琉璃缻中,月夜焚香,祷请于天,次 中午用筷子夹出来决定宰相人选。 到了明代,在姜星火的前世,枚卜则用途更加广泛,不仅被明朝的皇帝们拿来选驸马、选内阁大学士,甚至用来选状元. 嗯,如果建文帝也用枚卜而不是看脸,王艮就有更大地概率当状元了。 总之,用枚卜来决定两个皇子到底谁去北直隶,谁去南直隶,真的是一件非常公平,且没人挑的出 病的事情。 很快,朱高燧眯着眼睛双手捧过来了一个金瓯。 而朱棣则亲自从怀里摸出了两个签。 显然皇帝亲自保证两个签没被做手脚,也没 密,谁 到哪个算哪个。 朱高炽胖胖的脸上, 下了一行汗渍,随后深 了一口气,努力使自己的心绪冷静了一点。 于是二人同时把手放在签筒里,签筒里传出来哗啦的声音,各摸了一个签。 整个过程明明没有任何波澜,但朱高炽的眼皮却猛烈地颤动了起来。 那是储君大位,所带来的无形 迫力。 他们 的不是签,是命! 虽然经过了道衍设计的一系列公平且复杂的系数平衡,但有一点却是南北直隶无法改变的。 那就是水文条件! 水,在这个时代代表了更便捷的 通,代表了更廉价的灌溉。 在地上。 南直隶,被长江一分为二,河网密布航运发达。 北直隶,则是严重缺水。 在天上。 南直隶,一年有接近半数的月份在下雨。 北直隶,只有特定的两三个月才会下雨。 而这点,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却又都默契地闭口不提。 所以,哪怕做了人工平衡,水文条件这种利害极深的自然禀赋,却是偏偏不可平衡的。 谁选到南直隶,依旧有着看似不起眼,实则非常关键的优势。 朱高炽闭上了眼睛,将手中的签慢慢地摸出来。 当朱高炽看到签上的内容时,他顿时 觉全身轻松起来。 但他却要忍住笑意,因为旁边的朱高煦正 头冒汗呢。 而另一边,老三朱高燧也看了看两人手中的签。 “朱高炽,南直隶;朱高煦,北直隶——!” 朱高燧声音洪亮地念完,转身走回了皇帝的身边。 朱棣和道衍对于这样一个公平的、由两个皇子亲手选择出的结果,也并没有任何异议。 “啪嗒”一下,朱高煦手里的签被捏断了一角。 “俺怎么这么倒霉?!”朱高煦心道。 朱高煦心里一阵懊悔,要是把大哥那边的签摸过来就好了。 不过眼下事已至此,显然是不能再改了,他也只能接受这个结果。 朱高煦的沮丧,也只是持续了须臾,他似是想到了什么,剎那间便振奋了起来。 “对,我为什么不去问问无所不知的姜先生,我该怎么办呢?” 朱高煦心头盘算,他当然知道以姜星火的眼界和格局, 本就不会想参与进这种储君之争。 而且父皇既然有打算拜姜先生为大明国师,那么恐怕也不会让姜先生直接 手进储君之争。 否则这种规则破坏者级别的存在,很容易就把一头给搞得失去平衡。 但是,在南北直隶推行更化变法,却一定是姜先生想做的事情。 所以不论父皇怎么打算,姜先生怎么打算,自己只要认真地去做以姜先生理论为基础的更化变法,那就肯定是能从姜先生这里,获得一些指点的。 朱高煦当然清楚,姜先生的能力,到底有多么强大。 那绝对是凡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地步。 随手指点的东西,都足够常人受益无穷。 “而且不管怎么说,俺跟姜先生的关系,也是更亲近的,姜先生也亲口允诺俺,定能保俺一个周全.” 朱高煦心下稍定,却是笑 地弯 作揖,往朱高炽跟前一送,道:“大哥,你我兄弟且需努力为父皇更化变法出一份力啊!” “哦”朱高炽失神了一阵,接着便连忙回礼道,“二弟一别多 ,讲话做事极有条理,确是让大哥刮目相看。” 朱高炽说的是真心话。 原先的朱高煦那就是一个混不吝的悍勇莽夫,若非姜星火调教的好,决不会有今 这般表现。 而周围的尚书们,也是觉得传说中的(一直蹲诏狱基本没怎么见过)二皇子,确实跟传闻的 鲁武夫不太一样。 个别见过之前朱高煦如何飞扬跋扈的,譬如兵部尚书、忠诚伯茹瑺,方才清楚,姜星火到底对朱高煦的改变有多大。 内阁值房,不算隔音。 刚才朱高燧念的声音那么洪亮,这话传到了值房之外,许多人的心情瞬间跌宕起伏。 就如同燕军内部几乎是清一 地支持二皇子朱高煦一样。 内阁的青年才俊们,基本都是偏向于支持大皇子朱高炽的,只是这个偏向或多或少的问题罢了。 首先,这消息意味着,两个皇子的南北直隶分配已尘埃落定,再难改变。 而运气不太好的二皇子,争取这个储君之位获胜的机率,显然先天 地小了一些。 其次,二皇子终究还有一搏的机会,因为这次朱棣给出的“考试”的结局,并不确定。 不过再怎么说,这终究是一个好的开局,这也让把宝都押在了大皇子朱高炽身上的部分内阁成员们松了口气。 解缙、黄淮、杨士奇三人虽然不合,但这时却不约而同地相视一笑,仿佛达成了某种共识。 外面的月光照耀在 城上,使得那些宏伟的殿宇闪烁着银 的光芒,而 门内侧,则隐隐约约传来了宦官打更的报时之声. 内阁值房内自然也听到了声音,最后一件重要的事情敲定,所有人都有些放松了下来。 持续了一整晚的紧张会议,让这些多少上了岁数的中老年人,都有些 神疲惫。 但朱棣却好似不打算让他们消停一般,又开口说道。 “喔对了,朕还想做一件事,忠诚伯。” “臣在。”茹瑺抬起头看向皇帝。 朱棣有节奏地用指节敲击着椅子扶手,说道。 “朕打算重新调整充实一下大明的北部防线。” 此时的大明北部防线,乃是在东起鸭绿江,西抵嘉峪关,绵亘万里的这条防线上相继经由辽东、北京、宣府、大同、偏头关、延绥、宁夏镇、固原、甘肃等区域构成的,也就是后世的大明九边的雏形。 而与后世的大明九边还略有不同,那就是此时的大明,在长城以外的漠南还有不少卫所驻军,辽东被 走了大部分兵力的大宁镇也还没有被彻底废弃。 嗯,朱元璋他老人家亲自给自己作为 王的儿子们下了命令,教他们怎么让卫所兵构筑防线,并且长久地在漠南生存,从保养武器弓箭到养牛羊、挤羊 无所不包的那种。 但朱元璋的 心,显然跟他的很多政策一样,都只管一时,管不了一世。 在姜星火前世的历史上,到了朱高炽和朱瞻基当皇帝的仁宣时期,在杨士奇的谋划、杨荣的决断下,大明开始了全面收缩。 在北部边境,大多数的漠南卫所都逐渐废除或内迁,最重要的开平卫也内迁了。 在南部边境,则是放弃了 趾布政使司和郑和下西洋所建立的旧港宣 司等等地盘。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XtjIdiA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