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算是这样,南京方面也不断的发函,询问熊况作战中的细节。 比如骑兵需要穿戴铠甲还是不穿戴铠甲? 这个问题熊况是做了详细的分析的,在骑兵穿戴铠甲的时候,牺牲的是机动作战的能力和持续作战的能力,而铠甲并不能抵挡近距离火![](//www.xtjidian.com/ig/qiang.png) 击造成的致命伤。 而这个时代骑兵作战,主要是冲击火 方阵的侧翼和后方阵地,说白了就是骑着马的近战步兵。 在这种情况下,铠甲在作战中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反倒是不穿重甲以获得机动 更有价值。 熊况也统计了几次作战中骑兵的伤亡数据,在快速冲锋中,大部分明廷的火 手很容易在慌 中胡 开火 击,只要不能形成齐 ,那只要骑兵冲锋到火 兵方阵中,那就是骑兵屠杀火 兵了。 但是熊况也发现,明廷的火 兵方阵,也开始在侧翼增加近战步兵的防御,甚至有的明廷指挥官会在侧翼布置火 兵方阵,或者组成半圆形或者方型的方阵,来阻止骑兵从侧翼突袭。 对于战场上的这种变化,熊况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熊况提出也要给骑兵增加远程武器,特别是火器。 熊况的方案是,每一个骑兵要配备三枚手榴弹, 常 练中增加骑马掷弹的训练,在面对有步兵防御的火 兵方阵的时候,可以使用手榴弹来破坏敌军的阵营。 除此之外,熊况认为骑兵应该装备最先进的火器。 如今南京兵工厂生产的击发式短铳,使用弹簧击发的方式点燃火药,短 管比正常火 要轻,可以在马上 作。 熊况也增加了马上火![](//www.xtjidian.com/ig/qiang.png) 击的训练,他认为先进的短发火 ,可以让骑兵成为火 兵火力的延伸,在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除了骑兵之外,熊况也提出了增加炮兵,特别是野战炮兵在作战中的作用。 俞咨皋在广西使用的轻型火炮,这种携带方便的火炮,可以在火 兵阵地后方形成火力 制,利用火炮齐 来远程打击地方的火 兵阵型。 熊况认为这种先发制人的火炮打击,也是符合他的进攻学说的,既利用进攻造成敌方阵营的混 ,从而制造进攻的机会。 这就是熊况的战略思想,战场上只有发动进攻,才会出现变局,而掌握进攻一方的人,则拥有战场的主动权。 对于熊况的进攻论,南京这边军事学院中对他的评价也是两极分化。 一部分人认为,进攻确实要比防御好,进攻可以让地方 出破绽,从而针对 的制定更有利的战术。 而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在现在的战争中,进攻并不是一件收益高的事情,特别是敌人如果躲在防御工事中,那进攻就失去了意义。 这部分人则认为,防御是比进攻更重要的事情,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大沽炮台了。 自从大沽炮台设立之后,就依靠防御卡着了北方最重要的战略节点,给东南提供了巨大的战略价值。 双方可以说是争论不休,但是依然不妨碍熊况成为了军校学生崇拜的偶像。 林德 拿着一份文件说道:“大都督府同意了你的武装侦查的想法,允许你们独立团尝试打通南下入川的通道。” “但是除了独立团之外,第五旅的其他军队不能动,你明白了吗?” 熊况先是狂喜,紧接着又是一阵郁闷,独立团虽然比普通团的人数多,但是也只是团这个级别的兵力,想要夺取被四川明军重兵防守的剑阁,几乎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四川巡抚江东臣也不是傻子,在东南新军占领汉中之后,迅速在剑阁附近部署了大军,修建了堡垒,安置了火炮,建立了坚固的防线。 这也是林德 头疼的地方,剑阁是入蜀的重要通道,就和防御学说所说的那样,剑阁就是战争中必须要进攻的战略要地。 只要守住这些战略要地,那么地方就要付出十倍乃至于百倍的力量来攻打。 东南的军队从成立以来,就很少打硬仗,林德 其实也没有把握,如果在剑阁损失过大,第五旅会不会崩溃。 所以他才支持了熊况火力侦查的请求,寻找入川的其他道路。 如果能绕过剑阁,以东南新军的火力优势和机动力,就可以迅速攻占成都, 迫蜀中投降。 熊况想了想说道:“那旅长可以出兵剑阁吗?牵制住剑阁的明军。” 林德 想了想说道:“这个可以,等到秋收之后,我部就出兵剑阁和明军对峙。” 熊况这才领命而去,返回到自己的团部。 熊况很快召集自己的属下开会。 “团长,旅长同意我们出兵了?” 熊况点头说道:“但是只有我们独立团能动。” 众营长有些沮丧,熊况的独立团和其他团不同,经过几次补充扩编已经有了近三千人。 但是三千人想要攻打剑阁,这点兵力还是太少了。 江东臣为了防御东南大军,在剑阁一线就安置了两万明军,还拆毁了剑阁的栈道,在山路上修建碉堡和火力点。 甚至江东臣把四川巡抚衙门从成都搬到了距离剑阁更近的阆中,就是为了更靠近剑阁督战。 熊况继续说道:“旅长会带兵出汉中,牵制明廷军队,我们要找到一条入蜀通道。” 听到第五旅会牵制剑阁的明廷兵马,众人也 动起来。 其中一个营长说道:“团长,我老家是汉中人,我们可以走 平古道!” 熊况抬起头看向这个营长,他叫做金湛,是自己在湖广招募的第一批骑兵指挥官。 众人纷纷发出哄笑道:“金营长,伱不是湖广人吗?怎么变成汉中人了?” 金湛涨红了脸说道:“我祖上就是汉中的!听我爷爷说,我们是当年明太祖填湖广的时候,才从汉中搬到湖广的!” 金湛又说道:“不开玩笑,我小时候,就听我爷爷说过当年邓艾走 平古道入蜀的故事。” 三国演义的故事已经很普及了,邓艾翻过 平古道,神兵天降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过。 林德 也曾经派人寻找过 平古道, 据古籍和当地人的传说,第五旅参谋也考证过邓艾走 平古道的旧事。 当年钟会灭蜀的时候,但是因为四川和汉中的地势,钟会所率领的主力军久久不能攻破。 邓艾攻打姜维军也攻打不下,钟会看到这种情况已经萌生了退意。 邓艾向钟会提出迂回包抄之计,自己率领少部分人马从 平,越过700多里的无人区,奇袭了江油,神兵天降,绵 打破诸葛瞻,最后攻占涪城,兵临成都,后主投降。 《三国志》中对邓艾偷渡 平道、灭取蜀汉一段写得极为生动,说邓艾“自 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可见 平道之凶险。 《三国演义》中,更是描写生动,说邓艾在 平古道中行军,到了摩天岭后没有出路,邓艾自己裹上了 毯,从山上带头滚下山,用这种方式强行越过了 平古道。 但是居住在附近人都说这附近山路崎岖, 本没办法通过大军。 而林德 派人入山中,勘探过摩天岭,摩天岭足足有两千多米,如果从山中滚下来, 本滚不到江油,而是直接滚到地府了。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对于 平古道的记录都语焉不详, 本没有具体路线。 邓艾之后,也没有经过 平古道伐蜀的成功案例。 第534章 特别都察院 金湛看着熊况说道:“团长, 平古道肯定是存在的,当年邓艾能过去,我们也能过去!” 平古道位置非常重要,从 平古道可以绕过整个伐蜀通道最险要的剑阁,通过江油可以直扑绵 和四川的治所成都。 如今江东臣亲自带领大军驻扎在阆中,但是成都是整个四川军队的大本营,大部分川军都是从成都附近地区募集的,而剑阁守军的补给也都是从成都运输过去的,如果能绕道成都,那对于守卫剑阁的明军,是重大的士气打击。 熊况决定还是前往 平山中,寻找这条 平古道。 既然以前的邓艾能够做到,那么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做到?而且东南军队可要比当年晋国的军队 锐多了。 熊况一头扎进了山里,寻找通往江油的 平古道。 此时南洋的战事也接近完结。 东南支持的阮潢军,进军越来越顺利,和北方的戚继光部一起,夹击了郑检所在的后黎军队。 郑检是阮家的女婿,是从阮氏手里篡夺的权利。 阮潢被郑检囚 多年,和郑检又有杀兄之仇,他也知道自己如果失败那肯定死定了,所以虽然他的军事能力不如郑检,但是作战意志非常顽强。 而东南也派出了“军事顾问”,指导阮潢的军队配合戚继光行动。 戚继光占领安南北部之后,立刻开始进攻安南最重要的中郡地区。 有阮氏的军队策应,进入平原地区的戚继光部,如同猛虎下山一样,迅速横扫了升龙府地区。 郑检在野外和戚继光决战两次,两次都几乎全军覆没,郑检这才明白,为什么北莫败的那么快! 原来不是北莫不给力,而是对方太强大了! 如今北莫国主已经逃亡缅甸,而郑检也只剩下几座城市还在死守,眼看着就要全军覆没了。 事到如今,郑检也明白这仗打不下去了。 郑检派出儿子郑松作为使者,再次联系上了东南这边。 刚刚和占城国主签订了朝贡协议的沈一贯,代表东南和郑松开始了会谈。 郑松见到沈一贯,脸上表情十分的复杂。 现在谁都知道,阮潢是得到了东南的支持,这才背刺郑家。 而当年阮潢可是一点势力都没有,和东南搭上线,肯定就是眼前这个东南使者的功劳。 而当年郑松和阮潢一同出使东南的,阮潢是在郑松眼皮子底下和东南使者达成了密约,但是自己竟然一点都没有察觉! 为了这件事,郑松在父亲郑检那边丢分不少。 郑松并不是郑检的长子,郑检的长子郑桧才是郑家合法的继承人。 但是郑松的表现一直不错,郑检隐约也有改立继承人的想法,所以才委派郑松前往大明。 可没想到郑松把这件事搞砸了,长子郑桧一派的人自然要落井下石,这件事搞的郑松非常的被动。 所有这一切都因为眼前这位明使! 郑松强忍着心头怒火,看着眼前的沈一贯。 沈一贯却冷冷的说道: “郑家必须要无条件投降。” 郑松心中一凉,本想要拒绝,但是此时形势已经比人强了。 安南只剩下几座城市还在后黎手上,而这几座城市的守卫也不全是郑家控制的。 中郡城一旦被攻破,郑家 基本来就很浅,那时候就更没办法和东南谈条件了。 沈一贯说道: “后黎国主必须要退位,安南以后就是我们中原的一部分,不过大都督也说了,安南有安南的特殊之处,所以安南先不采用东南的制度,而是由一位安南总督负责安南的事务。”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xTJIDia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