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已经下旨,惩办在鳌山灯会中搜刮民脂民膏的锦衣卫和太监,全部移送法司审判,诸位快点起来吧。” 就这? 王用汲问道:“敢问阁老,清远伯父子有何惩处?” 杨博尴尬的说道:“事情办成这个样子,清远伯父子并不知情,他们也是为陛下做事急切了些,被手下小人蒙蔽。” 王用汲 了一口气又问道:“陛下同意停罢鳌山灯会吗?” 杨博继续说道:“今年有外藩使者入朝朝贡,陛下办鳌山灯会是为了显示我上国气象,不能停罢。” 罪魁祸首安然无恙,害人的鳌山灯会还要继续举办,王用汲将杨博的衣服解下,继续跪在雪地中说道: “臣要继续阙庭!” 不过他身后的言官倒是有几个站起来了,毕竟他们当中有些也是为了博取直名,而不是真的为民请命。 杨博有些尴尬的说道:“王御史,这都是为了朝廷大局啊!” 这下子王用汲身后又有几个御史站起来,跪在雪地中的就剩下王用汲一个人。 王用汲只觉得有些说不出来的憋屈,大局大局,事事都是大局,可京师那些年节前家破人亡的百姓就是大局的牺牲品吗? 杨博还在一脸和善的规劝自己,高拱别过脸去,不敢和自己对视。 刚刚和自己跪在雪地里的同僚都已经站起身,甚至还有人过来帮着杨博劝说自己。 王用汲将手里的奏章放在雪地上,又将头上的官帽 在奏章之上。 “臣请辞官。” 说完这些,王用汲也站起来,干脆的转身而去。 高拱转过头,看向王用汲这身穿青 官袍的低品文官,只看到王用汲一个人孤单的走在雪地中,只留下一串脚印远离了巍峨的 阙。 隆庆元年(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最后一场明廷风暴终于过去。 王用汲辞官,他向都察院 还大印,就带着家人在年前离开京师。 隆庆皇帝对剩余11名阙庭的言官进行了口头夸奖,但是都将他们从言官的位置调到了清冷衙门。 虽然都升了官,但是只要是 悉大明官场的,都知道这是明升暗降。 皇帝命令东厂查办锦衣卫和太监中的不法事,可是东厂和锦衣卫本来就是一家,这一次东厂的人也从中分到了好处。 查来查去,最后锦衣卫和太监一个没动,只是从帮着锦衣卫和太监搜刮的泼皮无赖中,抓了几个出来顶罪。 清远伯父子安然无恙,立刻对在顺天府告状的商人进行了打击报复,这些商人要么被顺天府衙役抓进大牢,要么家产全部被抢走。 朝廷又对《京师新报》展开了新一轮的 报活动,因为实在找不到《京师新报》的印刷坊,顺天府知府想出一个办法,既然没办法 报,那就将卖报的人都抓起来。 顺天府在城外找了一些破旧的房子,说是开设养济院,将城内 浪的孩子全部抓进去,不允许这些孩子进城卖报。 不过陆 寿提前得到消息,将《京师新报》的报童都保护起来。 顺天府的衙役抓不到报童,除了将京师街头的 浪儿抓了一空,还抓了不少百姓的孩子。 这些百姓丢了孩子,找到城外的养济院,又被衙役勒索“伙食钱”,要不然就不肯将孩子放回来。 这让本来就年关难过的百姓雪上加霜。 就在除夕这一天,京师街头一夜之间张贴了无数份《京师新报》,这一次没有报童贩售,而是直接贴在树上,贴在墙上,甚至贴在不少人的家门上。 报纸没有其他版面,只有一篇署名“王用汲”的文章。 文章揭 了清远伯借鳌山灯会搜刮百姓的全部证据,又用亲历者的视角,详细讲述了左顺门阙庭的经过。 顺天府知府知道消息,连忙派遣手下衙役前往撕毁,可是街头巷尾贴的报纸太多,很多百姓将报纸收藏起来,顺天府这点衙役 本来不及撕毁。 在这么一场风波后,沈一贯没有再出手,明廷京师终于 来了新年。 隆庆二年元宵,鳌山灯会如期举行。 庞大的“鳌山”上各种形状的彩灯闪烁,绚丽的焰火不停燃放,更有钟鼓司优美音乐里, 娥们翩翩起舞。 隆庆皇帝带领群臣,一边赏看灯会,一边对身边的黄台吉问道: “卿以为这鳌山灯会如何吗?” 黄台吉站起来,躬身说道:“天朝上国气象,宛如仙境!臣在草原所未见也!” 过年期间,黄台吉也一直在和李 芳谈条件。 黄台吉并不是蠢笨的人,相反他十分的 明,很快就意识到了明廷官员的软弱。 因此黄台吉的态度咄咄 人,一副兴师问罪的样子。 但是李 芳也是人 ,他听出了黄台吉的讹诈之意,反而放下了心。 既然只是讹诈,那事情就还有的谈,如果蒙古真的要入侵,那就不会这么谈了。 果不其然,黄台吉提出了蒙古的条件: 其一,明廷向蒙古提供“低价”丝绸五千匹,并“赐给”俺达汗茶五千斤。 其二,再开宣府、宁夏、榆林贡市,让蒙古向大明“朝贡”。 其三,这一次黄台吉要带走京师铁匠五百户,火药匠三百户。 但是李 芳同时也得到了一个成果。 蒙古人愿意出五千骑兵帮助大明这个宗主国平叛,但是要求明廷支付军饷粮草,还要给赏钱。 李 芳立刻将这个消息报告给皇帝,隆庆帝大喜。 不顾新年休沐,皇帝立刻召集重臣们开会。 群臣议论纷纷,第二条和第三条倒是没有多少人反对,只是群臣对第一条非常反对。 还是高拱领头说道:“陛下,檀渊之盟宋向辽支付的岁币,也不过是丝绸一万匹,白银一万两,如今一仗没有打,就向蒙古支付岁币,这如何向列祖列宗解释!?” 不过这一次隆庆帝是有盟友的,促成和谈的李 芳立刻跳出来说道: “高阁老此言差矣,此非岁币也!” “岁币,是年年要付的,这次只是低价出售丝绸茶叶,又不是年年都要付!” “而且这也不是为了向蒙古付岁币,而是出钱雇佣蒙古骑兵平叛罢了!” 若是这一次的谈判能成功,那李 芳就能收获最大的一份利益,靠着这次的功劳再次入阁都不一定,所以他当然第一个跳出来反对高拱的说法。 有了李 芳带头,自然也有不少大臣站出来支持。 高拱做事比较急,而且做事情比较霸道,平 里得罪的大臣不少。 新务改革涉及的利益多,涉及的部门也多,高拱也知道这些大明官员的德行,往往更愿意提拔年轻官员做事。 所以他在朝堂上的敌人不少,很快支持李 芳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最后还是杨博这个泥塑阁老最后站出来一锤定音,同意黄台吉的条件,但是蒙古人在过完 天之后立刻要出兵南下,协助大明平叛。 既然讹诈了这么多的好处,黄台吉自然不吝啬在鳌山灯会上说几句好话。 这几句文绉绉的马 自然是李 芳教的,为了让他说这两句话,李 芳还搜罗了两个美女送给他。 隆庆帝大悦,还拉着黄台吉登上城墙,俯瞰灯会现场。 只看到大量百姓聚集在鳌山灯会附近的广场上,黄台吉更是觉得大明富庶,反问自己是不是讹诈的太少了? 往年的鳌山灯会,都会举办灯市,百姓携家带口逛灯市。 可是今年谁还敢办灯市,大部分百姓面对灿烂的烟花,心情都十分沉重, 本没人愿意上街庆祝。 百姓不愿意出门,顺天府知府立刻派遣衙役和京营的士兵驱赶百姓出门,齐聚在紫 城前的广场上,造成一副繁荣的景象。 正月十五,隆庆帝大醉。 等到烟火结束,疲惫的百姓返回家中。 等到夜深人静,家家户户打开房门,在门上挂上一只惨白的小灯笼。 这事情也不知道是何人倡议,不知道是为了悼念为了鳌山灯会家破人亡者,还是百姓为了发 怨气。 灯笼各式各样,都是百姓自己扎的,用的就是废弃的报纸。 京师之中,每一条小巷子都燃起了惨白的灯笼,似乎是在纪念,更似乎是在报丧。 这并不是约定起事,而是百姓无言的抗议。 草芥飞长,破土 出,隆庆二年 ,天下大吉。 第376章 景王带不动 隆庆二年,二月,徐州。 徐州城中,旌旗猎猎,张居正换上一身朱红 的官袍,他骑在马上,看着大营中鱼贯而出的士兵们。 张居正最终在徐州带走了五万军队,当年为了南征准备的军粮和马匹辎重也全部带走,徐州城内又征发了三万民夫跟从运输。 在撤退之前,张居正破坏徐州城墙,捣毁徐州的水利设施,算是彻底放弃徐州。 还有属下建议张居正掘开徐州城边上的悬河,引河水冲垮徐州城,张居正最终还是没有采纳这个丧尽天良的建议。 明廷只是暂时放弃徐州城,对自己的子民都做的这么绝, 后还怎么面对天下百姓? 张居正回头看了一眼徐州城,又看了一眼东南方向,最终还是叹了一口气。 进入湖广平定景王之 的决策,朝堂也是和张居正商量过的,张居正也是赞同的。 明廷的问题很多,虽然东南贼是明廷最大的敌人,但是景王占据湖广更威胁京师朝廷的统治。 虽然朝堂上下,没有人认为景王能成事。 但是若是不控制景王收回湖广,景王一定能坏事。 从湖广传来的消息,景王如今已经占据了湖广三府,荆州知府徐学谟正带领荆州卫抵抗,但是目前也仅仅能自守。 马上就要开始 耕了,若是湖广这个大明粮仓今年误了农时,不能种下粮食,那今年也就别想要再打大仗了。 这也是明廷宁可彻底放弃南直隶,也必须要去湖广的原因。 张居正大军开拔离开徐州,城内的情报站立刻将情报送出。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xtjiDIAn.Com |